聶廷芳
  如何種田,成了當世大難題。“現有的農業模式,土地不喜歡,蟲子不喜歡,草不喜歡,農民也不喜歡。”中國科學院科學家蔣高明,辦了10年生態農場,堅決做到“六不用”——不用化肥、農藥、農膜、除草劑、添加劑、轉基因之類現代農業技術,有機農產品賣出了普通農產品3至5倍的價錢,成功將低產田改造成了“噸糧田”,土地得到保護,地力得到提升,生態得到修複(4月13日《湖南日報》)。
  老一輩的農民,尊稱土地為“土地爺”。筆者老家寧鄉縣回龍鋪鎮一個小山沖,有位老農叫卜玉生,年近七十,把土地當寶貝,拒絕施用化肥農藥。他不懂“生態農業”,但他知道“化肥農藥污染土壤”、“土地破壞了,就輓不回了”。他用土雜肥種菜,城裡人人見人愛。他種韭菜驅蟲,菜蔸是“爺爺輩留下來的”,算起來一百多年了,讓參觀者有幸見識了什麼是鮮嫩脆香、口感妙不可言的原種韭菜。
  從科學家到老農,都把土地奉為寶物。土地承載了人類的生存、繁衍,養育了中華五千年文明。樓蘭考古發現了四千年前的炭化小麥;史書記載,我國最早種植“五穀”出現於商周時期;澧陽平原發現的炭化稻穀,距今9000年前;道縣玉蟾岩發現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,更是距今14000年。土地歷經數千年、上萬年,仍能源源不絕地給人類貢獻食物。歷史的長河中,土地賜予人類太多太多,是哺育我們的真正偉大的“聖母”。
  現代農業技術實現了高產,卻對土地採取殺雞取卵式經營:化肥,使用量比建國之初翻了100多倍;除草劑,破壞生物多樣性,以致人類不孕不育;地膜,燃燒釋放大量致癌物,我國每年約50萬噸地膜殘留土壤中,形成不透水、不透氣、難降解的“白色污染”;噴灑農藥,農田裡蚯蚓、益蟲幾乎絕跡……
  拯救土地,輓救地力,不讓千年沃土燈枯油盡!中科院科學家蔣高明率科研團隊,建起占地150畝、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農場,十年努力回報豐厚,農產品實現有機、高產、高收益,小生態完全恢復:農田1立方米土壤里,有上千條蚯蚓;一盞誘蟲燈,一天平均抓0.02公斤害蟲,4年前一天能抓到0.49公斤的害蟲、是現在的2450%。蔣高明說,未來的高效生態農業,70%的土地得到嚴格保護,從此遠離化學物污染,中國的化肥廠可以關掉50%而農產品不減產,農藥廠可以關掉80%-90%而不爆發蟲災。
  蔣高明瞭不起,堪稱仁人志士。“為什麼/我的眼裡/常含著淚水?/因為/我對這土地/愛得深沉……”著名詩人艾青名篇《我愛這土地》,藝術大師李默然深情朗誦,感染、激奮了幾代人。土地是我們生存之所寄,平安之所系,幸福之所托,我們必須敬畏、熱愛。保護土地,趁早動手,莫要等到地力崩潰、子孫拍案的那一天!  (原標題:敬畏“土地爺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sqetvyhgndm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